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继续采用战争时期的“供给制”来保障个人待遇。但到1952年,国家稳定,经济好转,政务院决定对“供给制”进行革新。
这就是大家常说的“工资分”。到了1955年,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好,党中央决定改革,废除“工资分”,改成直接发现金。
这时,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启动了一项关键任务:为个人进行绩效评定。
不同级别的人,工资各不相同,所以当时的评级工作特别关键,它直接决定了每个人能拿到多少薪水。
给干部评级时,大家只需遵循职务和国家规定就好。但当评到一位湖北老人时,大家却遇到了难题,不知所措,因为既定方针没明确这种情况。
尽管这位老人目前没有担任任何职务,但他曾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,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。
该如何进行评级呢?工作人员心里没底,拿不定主意,只好将问题上报给上级部门,寻求进一步的指示。
这件事迅速传到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耳中。
毛主席和周恩来商量后,立刻决定:工资定为行政三级,享受与政府副总理相同的待遇。
行政三级工资在军队里相当于元帅的级别,这可不是小数目。简单来说,拿到这个工资的人,在军衔上那可是顶级的存在。
湖北的这位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?他为革命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?为何建国后他虽无职务,却能得到毛主席亲自特批,享受副总理般的待遇呢?
“黄麻起义”是我党在鄂豫皖地区首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行动。起义成功后,在党的引领下,起义军创立了“鄂豫皖苏区”,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红四方面军。
鄂豫皖苏区在当时是我党领导下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,其影响力仅次于中央苏区,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郑位三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,就连毛主席和周恩来都对他特别关照。
他曾是领导黄麻起义的重要人物,也是鄂豫皖苏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。
郑位三来自湖北黄安,1902年诞生在一个衰败的地主家庭。尽管祖上曾有过风光,但到他这一辈,家道中落,已所剩无几的家底难以支撑。
郑位三诞生之际,正值清朝统治岌岌可危,革命浪潮风起云涌,力量不断壮大之时。
长大后,郑位三热心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,加入了恽代英等人创立的进步组织,并且在1922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
郑位三是我党最早加入的成员之一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他在我党的历史上,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。
入党后,郑位三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,遵照党组织指示,他毅然返回故乡黄安,继续为革命贡献力量。
在黄安时,郑位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三大重要贡献,这些贡献影响深远,彰显了他的卓越领导力和无私奉献精神。
首要任务是建立农民夜校,积极动员群众参与,旨在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,帮助他们摆脱文盲状态。
郑位三做的这件事益处多多,他的做法为后来群众积极支持部队和革命,打下了牢固的基础。
郑位三干的第二件大事,就是号召大家成立农民协会,一起对抗并惩罚那些欺压百姓的土豪恶霸。
古代中国的老百姓长期受大地主和豪绅的欺压,共产党的诞生旨在推翻这三重沉重压迫,让人民过上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第三大贡献是组织起农民自卫队,不断壮大革命队伍,为革命积蓄了坚实的力量基础。
就像毛主席在“八七”会议上强调的,“要掌握政权,必须有枪杆子”。郑位三深知武装力量的重要性,同时也警惕着国民党可能存在的不良企图。
所以,郑位三在悄悄组建农民自卫军时,整个过程都高度保密,仅县委的极少数核心成员知晓此事。
事实证明,郑位三当初的决定极为明智。在后来的“黄麻起义”中,那支农民自卫军成为了起义的中坚力量,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面对敌人显露的野心,郑位三早有预见,他沉着冷静,主动扛起了县委的大旗,挑起了县委书记的重任。
郑位三上任后非常勤奋,他领导有方,让黄麻地区的百姓继续大力支持革命。很快,黄麻地区再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热潮。
很快,“黄麻起义”打响了,但因敌强我弱,起义军领导人果断下令撤退,转而创建革命基地,准备与敌人展开持久战。
鄂豫皖苏区地域辽阔,那么,究竟哪个地方最适合作为根据地的选址呢?
在紧要关头,郑位三又一次挺身而出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为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。
调查显示,郑位三觉得柴山保地区最适合建根据地,因为它地处大别山中心,且当地群众工作基础扎实,对革命事业大有裨益。
最终,大家经过一番讨论,都赞同了郑位三的提议,意见达成一致。
然而,柴山保地区也有其不足之处。
这里遍布红枪会、黄枪会等团体,多由富豪乡绅领导。这些地主与百姓间的关系极其紧张,双方矛盾激化,如同水火不容。
郑位三抵达柴山保后,决定既然选定此地为革命根据地中心,就必须彻底清除那些对革命不利的因素。
因此,郑位三决定分化地主,团结可合作力量,严禁烧杀抢掠,努力改造敌人。对反动首领,除非罪证确凿并公之于众,提高群众觉悟,否则不轻易处决。
郑位三真是个有能力和担当的人,他的政策和做法迅速让柴山保地区焕然一新,没过多久,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在柴山保区域,起义军和县委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,站稳了阵脚。
接着,郑位三着手策划部队向外扩张。到1929年,以柴山保为核心的鄂豫皖苏区已初见规模,次年,这一苏区正式建立起来。
鄂豫皖苏区的建立并非郑位三一人之力,但不可否认,他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贡献十分显著。
革命之路总是坎坷不断,郑位三对此深有体会,他的几位亲人都献出了宝贵生命,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。
1932年,红四方面军领导犯错,导致鄂豫皖苏区失守,部队转移至川陕边区。郑位三则坚守原地,继续与敌人在根据地开展游击斗争。
大别山地区有很多深山密林,非常适合打游击战。但常年在这样的环境中,也隐藏着许多难以抗拒的自然危险。
不幸的是,因为长时间在偏远的山林里奔波,他染上了一身恶疮,最后在山林中因病去世。
郑位三的母亲,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,不慎吃了有毒的野菜,结果不幸中毒离世。
郑位三的前妻为了逃避敌人追捕,藏身山洞之中,但因严寒难耐,最终不幸被冻死,令人痛心。
阅读郑位三家族的革命历程,每翻一页都让人感到心情沉重。这不禁让人深刻感受到,革命的成功确实经历了无数艰辛,来之不易。
郑位三因长期在山林活动,年纪轻轻便染上了一身疥疮。这些疥疮后来成为他身体素质变差的重要原因,影响了他的健康状况。
尽管遭遇重重困难,未来难以预料,郑位三始终坚守信念,与游击队员们一起,不畏艰难,坚持在野外过着艰苦却坚定的生活。
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,郑位三竟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,实在是出乎意料,他的表现让人由衷赞叹。
敌人逼近时,郑位三迅速行动,一方面组织地方军队支援红军,另一方面在当地积极发动群众,壮大红军队伍。
他带头行动,很快在各个县城和地区,都成功组建起了游击队和游击小组,力量迅速壮大。
郑位三经过不懈努力,成功组建了一支5000多人的独立红军队伍,后来,这支队伍的大部分成员都被整合进了主力红军之中。
红二十五军是这股主力红军的代称。他们英勇善战,是革命队伍中的重要力量,承担着重要的战斗任务。
另外,郑位三还主动指挥了鄂东北特务大队,他们负责搜集各类情报、侦查敌军行动,并为队伍筹集所需的经费和物资。
在那个特务大队中,后来涌现了两位杰出的开国上将,他们分别是战功赫赫的刘震和英勇无畏的韩先楚。
郑位三虽仅30多岁,却因对部队和革命的卓越贡献,赢得了大家的深深敬意,大家都亲切而尊敬地称呼他为“位老”。
1934年,中央派程子华前往鄂豫皖苏区。不久后,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路,因郑位三不擅长军事指挥,所以转任该军的政治部主任一职。
经过数月的艰难行军,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南。得知中央红军陷入困境,领导层迅速决策,决定转战甘肃、陕北,全力支援中央红军北上。
郑位三被安排留在了陕南地区。他需要在那里继续开展工作,虽然环境有所变化,但他会克服困难,确保任务顺利进行。
在陕南地区,郑位三创立了红七十四师,并亲自担任特委书记一职,而师长则由后来的开国中将陈先瑞来担任。
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后,敌人仍集结二十多个团围剿郑位三领导的红军。郑位三沉着应对,精准分析敌情,不仅让部队免受损失,还使队伍规模不断扩大。
1936年起,郑位三指挥七十四师在陕南开展革命斗争,两年间,队伍不仅没缩水,反而在他的带领下,从600多人壮大到了2000多人。
贺龙元帅深情谈及郑位三在陕南的游击战:“红七十四师能在那苦战近两年,全靠位三同志的英明指挥,他的领导作用功不可没。”
当时,第五师的师长是由李先念担任的。他在这一重要职位上,肩负着领导全师的重任。
李先念同为红四方面军杰出将领,对郑位三极为敬重。郑位三才能出众,在第五师任职时,积极为部队发展献计献策,贡献颇丰。
因此,李先念和郑位三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个人友情,两人关系十分密切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李先念出任湖北领导,那时郑位三正在湖北休养。李先念常亲自去看望他,送上关怀与问候,这体现了他对老战友深深的挂念。
1945年,鉴于郑位三作出的巨大贡献,他荣获殊荣,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44名宝贵的中央委员之一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郑位三出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常委及代理书记,并兼任中原军区政委,与李先念携手指挥了著名的“中原突围”战役。
后来,因为身体健康出了问题,郑位三不得不卸下领导职务,开始长时间静心养病。
新中国成立后,郑位三因身体状况不佳,党组织未安排他承担具体工作或职务,而是让他专心休养,期望他能早日康复。
1951年,毛主席让夫人在湖北土改时,顺路去武汉看望郑位三,嘱咐他安心养病,早点康复,好重新投入工作。
毛主席的夫人嘱咐,如果在国内治疗没有效果,可以考虑前往苏联寻求医治,这是个备选方案。
郑位三礼貌地拒绝了这一提议,没有接受。他表达得清晰明了,让人一听就懂,同时也坚守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。
刘少奇携妻子到访武汉时,专程探望了他,并表达期望:“位老能早日康复,重返工作岗位,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。”
郑位三深受中央领导关怀,心中满是感动。1955年,他决定离开武汉,前往北京,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。
当年8月,国家推行评级工资制,但在给郑位三定级时,工作人员遇到了难题,不知如何评定才合适。
得知消息后,毛主席和周恩来商量决定,之前决定给予郑位三行政三级工资,让他享受副总理级别的待遇。
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清楚,郑位三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,他的贡献非常巨大。
实际上,郑位三虽然后来获得了高薪,但他并没用来自己享受,而是除去日常开销,把剩下的钱全部用来资助家乡的烈士子女。
1975年,备受尊敬的郑位三先生因病离世。
#深度好文计划#
